11月13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等多家学术机构共同制定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简称“新指南”)正式颁布,形成了针对高血压的44个关键临床问题和102条推荐意见。
其中,新指南建议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由原来的“≥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数据统计显示,诊断标准的下调,将使中国多出来约3亿高血压患者。
但实际上,多出来的患者并不能为降压药市场带来大利好。深圳一位三甲医院的医生对e公司记者表示,一方面,并非所有的高血压患者都需要吃药,另一方面,降压药经过集采,价格已经低至每片几分钱,大部分没有合并其他病症的患者一天一片即可稳定血压;但诊断标准下调后,需要更多人时刻关注病情发展,因此可能对血压计需求更多。
新指南发布
随着高血压诊断标准的下调,患者数量也随之大幅提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孙英贤团队结合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的2011年数据,依据新标准估测,中国成人高血压患者达6.13亿。比符合2010年中国指南的标准的2.68亿人多出超3亿人。
“防线前移,这是新指南下调标准的意义所在。”前述深圳医生对记者表示,高血压患者并不一定要吃药,但高血压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紧密关联,下调标准可以让更多人注意到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从而在平时更多注意观察、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防患于未然。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40岁以下青年人群中,血压值为130至139、80至89mmHg的人群脑卒中风险(特别是脑出血风险)明显增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教授赵冬介绍,下调诊断标准体现了防线前移、加强初始预防的理念,“否则我们将错过减少高血压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危害的关键时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李勇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指南将心血管病危险分层简化为高危和非高危,对于一线临床医生来说,分层标准越简化,越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有利于尽快判断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时机。
根据新指南的临床指导,降压药的启动时机分为两大类——高危患者、非高危患者进行3-6个月生活方法干预后效果不明显(若SBP≥130mmHg或DBP≥80mmHg)。所谓高危患者,是指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SBP130~139mmHg和/或DBP80~89mmHg伴临床合并症、靶器官损害或≥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者。
简而言之,高血压患者如果无合并其他临床病症,新指南推荐大多数人应将血压降至<130/80 mmHg。非高危患者进行3-6个月生活方式干预后,若血压仍不达标,可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降压药市场变化不大
目前,一线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血管紧张素I受体阻滞剂(ARB)、通道拮抗剂(CCB) 和利尿剂等。若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衰等其他疾病,降压药还可用β受体阻滞剂和CCB、β受体阻滞剂和ACEI/ARB、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酶抑制剂(ARNI)等联合治疗。
沙利文研究院数据显示,在140/90mmHg的诊断标准下,抗高血压药物市场规模已经由2013年的457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885亿元,且市场规模还在增加。
降压药市场规模逐年上升,但不会随着新指南的发布而增加太大的市场空间。
一方面,根据新指南的临床指导,经过新指南调整标准后新增的患者并不一定都需要吃药;另一方面,经过集采,降压药的价格已经低至几分钱一片。例如,常用降压药缬沙坦集采后每片仅0.1元,氨氯地平片也低至每片0.07元。
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韩雅玲介绍,虽然下调高血压诊断值,使纳入高血压范围的人群增多,用于前期治疗的费用可能略有增高,但用于后续治疗严重并发症,如脑卒中、心梗、肾功能不全等治疗的高额费用会大幅度降低。
上述深圳医生也对记者分析称,血压略高于临界值的患者在进行生活干预的时候也需要定期观察,因此血压计等检测设备可能需求会升高。
在血压检测方面,新指南推荐成年人采用经标准化验证的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规范化血压测量方法和此前一致,诊室血压、动态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均可作为高血压诊断与评估的依据。而诊断高血压时,优先选择动态血压监测。在疗效评估与随访中,优先选择家庭自测血压。
今天A股医疗器械板块已经有所反应——截至收盘,怡和嘉业涨超19%,可孚医疗涨14%,美好医疗涨超12%,鱼跃医疗涨停,乐心医疗、新华医疗等个股均涨超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