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成都品茶最新海选场子茶馆攻略工作室

作者:姐营

更新时间:2022-11-11 15:30:17

 

在我们这个国度,茶是随意喝,还是精致地喝,成都垫卫199.5035.1973海选品茶工作室攻略各有说辞。主张随意的,说认真的“穷讲究”,主张精致的人,说随性喝的人“不够地道”。

 

 

在当下,茶生活可以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一部分,成为美好生活的一个内容,一种生活方式之时,多深入点茶,再随性去喝,也就是“懂得精细,喝得随性”,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境界。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不妨叫其为“坊间茶修”之境吧。

 

 

茶,很长的历史,很大的世界,很深的学问

 

 

中国茶历史悠久、种类众多、受众广泛,与文化结缘甚深,还可以成为修行、观心、寻找自己的一个捷径、方便之门。如此之物,难懂,但值得一懂。

 

 

可以说,中国的茶是一部很长的历史、是一个很大的世界,也还可以是一个很深的学问,要通过很多的维度去理解它。

 

 

茶,很长的历史,很大的世界,很深的学问

 

 

几千年的茶史,茶品种繁多,手艺各有千秋,味道更是各具特色。喝茶的方式也几经改变。唐以前,喝茶没太大考究;之后,历经唐代的煮茶、宋代的点茶,到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罢龙团,改制散茶”,取消贡奉龙团饼茶,倡导散型叶茶,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喝茶方式,使喝茶趋向平民化。茶在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宗教史、民间轶事中扮演其特有的角色,也演绎着各种丰富有趣的故事。

 

 

茶,很长的历史,很大的世界,很深的学问

 

 

说它是一个大世界,一点不假。种类、内在成分、制作、储存、品鉴,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时下,按色彩,茶分为六种。好记点,可以这么理解:红橙黄绿青蓝紫,除去橙蓝紫,加上黑白,即红黄绿青黑白。这其实是按照发酵的程度和方式进行划分的。红茶全发酵,绿茶基本不发酵,黄茶比绿茶仅加一个“闷黄”的环节,属微发酵,青茶是半发酵,黑茶(普洱茶)渥堆再发酵,属后发酵,白茶是轻微发酵。

 

 

这里就青茶,特别容易让人混淆,因为它是半发酵茶。介于绿茶不发酵和红茶全发酵间,平时又不叫青茶,叫乌龙茶,按产地又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乌龙茶平时也不按产地称呼,闽北乌龙以武夷岩茶著称;闽南乌龙是以铁观音著称;广东乌龙是以凤凰单从著称;台湾乌龙是以高山茶、冻顶乌龙著称。青茶也是制作工序最多、极富矛盾辩证的一种。凉青、晒青、做青、炒青、揉捻、焙火,既要把水分和苦涩走掉,又要留住香、留住内质,既要水走透、香提起,又能内含物质“落水”并稳住,又不能把末梢焙干,确保冲泡后能舒展、释放,保持其活性。只有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辩证统一性、通透顺畅性,才能达到某种“度”的适中性。

 

 

茶,很长的历史,很大的世界,很深的学问

 

 

茶里的成分,有共性的部分,也有具有特殊性的部分。共性的内在成分组成是这样:其化学成分是由3.5-7.0的无机物和93-96.5的有机物组成。茶叶中的无机矿质元素约有27种,包括磷、钾、硫、镁、锰、铝、钙、钠、铁、铜、锌、硒等。有机化合物主要有茶多酚、生物碱、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有机酸、脂多糖、芳香物质、色素。这些成分对身体各有各的功效。特性的部分在于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土壤、高度、气候、采光、水分和周边生态环境等会在每片茶叶上形成各自特殊的物质和气味。至于这些特质的东西怎么形成以及在制作、保存和冲泡中怎么演化,有待科学继续揭晓。

 

 

茶,很长的历史,很大的世界,很深的学问

 

 

关于茶的品鉴,这对于一个个体而言,真的是一个浩瀚的世界。中国茶品类多,从喝茶到懂茶、品茶,确实得有一个挺长的过程。真正喝茶,就是从你想懂茶那一刻开始,从你愿意去倾听一杯茶的那一刻开始。学会品鉴至少得有这么几个步骤:“一段”是形成主见 。刚开始学茶的人都是迷糊的,东家说东家的道理,西家唱西家的戏。各有道理,跟着大师学就对了。多实践多听取别人,慢慢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段”是重归迷茫。有自己观点后,就有了自我,有了自己的圈子。也会遇到矛盾冲突的一些见解,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始迷茫,不知道往哪求知求证。“三段”包罗融合。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买书,看书,结交茶友,向大师靠拢,每一个观点都会格外注意,从中剔取出赞同或反对的意见。吸纳多种观点,让自己的判断体系逐步成长、扎稳。“四段”是补缺补漏。经历了之后,才能知道世界有多大,才能真正虚心下来求教。想要再进步,就不单单是要靠更多的见解,更多的知识了,还要表现在你的思想逻辑变得严谨了,心态气度变得谦虚了。

 

 

“五段”是化繁为简。当求学所得越多,钻研得越深,知识越多之后,以往那些零碎的知识,片面的见解就都没有了,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融汇一串,形成体系。这个时候再遇到以往的问题时,都能举一反三了。有了中心思想,化繁为简,感觉一两句话就可以了。反而初学之人,专业名词越多。六段”是运用自如。学茶到了这个程度,已经不再高谈论阔什么问题了。一件大事可以当成小事来说,一件小事可以包容着不说。不喊腔调,实实在在地去引导他人学茶。对待乐意学习的人用乐意的态度,对待无心学习的人随喜随缘。 “七段”是放下与入道。放下自己高高在上俯视初学者的姿态,调低自己,并融入更广更深的学问之中,把茶与书画、音乐、花道、香道等的融汇,与儒释道文化、现代新文化新思想的融汇。“八段”是回归生活之茶。不是把自己嘴巴养刁,而是细品每片茶的滋味、工艺、故事、文化和哲理,回归生活之茶来,让自己与茶、与自然、与人和社会的合一。可精致,可随性,可高可低,能入禅入道,亦可入世通理,善己济人。

 

 

茶,很长的历史,很大的世界,很深的学问

 

 

为什么说中国茶又是很深的学问呢?因为它是了解博大精深文化的入口、通道,也是承载悠久文化的一种载体,而且其所承载的文化很深邃,并能指向人心。

 

 

如果说喝茶,能直接指向人心,能很容易像道家说的了悟天人合一,能很快像佛学说的明心见性,能快速达到“心学”所要求的知行合一,那应该是骗人的。

 

 

如果没有喝掉一些茶,自己去体验种植、采摘、制作和品鉴的各个环境,不深入其中的要领,想领悟是很难的。

 

 

茶,很长的历史,很大的世界,很深的学问

 

 

这让我们还是回到古人说的格物致知这句话上来。格物不是静观,而是实践,而且是深度的实践,把一个东西的内在结构、外在关系、人文历史、身心体验搞清楚,才能真正穷尽一理,而后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宇宙的全息法则,由我们的心灵去通达、领悟别的事物的道理。最终的目的还是在于诚意正心,让拥有善念、正念的大道理,填满内心,修得圆融正果,拥不动之正心而后能随机而动。

 

 

茶是有深度的。历史之深,内在成分之深,种植、制作技术之深,与文化的交融之深,使得它能承载宇宙之大道。这也是在中国,在琴棋书画诗等文化载体中,也就茶,可以称为道的。

 

 

茶,很长的历史,很大的世界,很深的学问

 

 

要喝懂中国茶,不潜下身段来喝,亲切感知茶里的故事和道理,是不敢高喊懂茶的。

百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等相关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客服QQ:981710980
© 2020 - 2022 备案号:桂ICP备18001124号-5 | 自由分享各种资源,资讯,影视,娱乐等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