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观察
高职教育学科时代来临
2023年1月5日,教育部依据国家学位管理有关规定和《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精神,制订并发布了《高职本科专业学士学位授予学科门类对应表》,为高职本科专业明确了所归属的学科门类。
本科专业与学科的对应,在普通高等教育已成常识,但对高职教育来说,不要轻视这一对应表的发布,它不只是关涉高职本科专业与学科对应的问题,在笔者看来,而是具有更为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它结束了我国高职教育长期只讲专业、不谈学科的历史,宣告了高职教育非学科时代的终结,当然,这意味着高职教育学科时代的来临。
对应表的发布,将推动我国高职院校整体上逐步进入以专业为重点、学科是支撑的时代。我国高职教育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唯“专业”独尊的非学科时代的辉煌,有的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水平甚至达到了非学科时代的极限,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没有学科支撑的专业建设要想走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实现新时代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则是难上加难。
高职教育非学科时代的终结,将打破我国高职院校这一瓶颈,即这一对应表,不仅直接要求高职本科要建学科,而且会间接地引起高职专科院校对学科建设的重视,为其专业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找到了支撑体系构建的思路。
为什么说高职教育的学科是专业的支撑,而没有说学科是龙头或者说学科与专业并重?因为学科是龙头、专业是依托,是研究型高校的做法,学科与专业并重更多的是应用型高校的现状。
高职教育几十年专业建设的积累和积淀决定了专业建设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地位不能也不可能改变,学科建设只能处于从属地位,起支撑作用。这是我国目前高职教育的现状所决定的,也是高职教育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发展的特色之所在。要体现高职教育的学科特色,还得主要建设具有其自身特色的学科,即围绕职业岗位而构建的知识体系——职业学科。这种职业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将有力地支撑相关专业建设的提升与发展。
当然,高职教育非学科时代的终结,也意味着高职教育学科时代的到来,这将会促进高职院校多方面的变革,孕育着新的大发展。如果能够抓住这样的机遇,有的高职院校甚至可能会浴火重生。
第一,在专业建设方面,将会促进各高职院校发生历史性的变革。一是,在专业设置中不仅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要考虑其所对应的相关学科基础,比如职业学科平台、职业学科团队和科学研究等情况。只有既是社会急需又有一定学科基础的专业,才是最应该设置的专业。如果只看需求,没有学科基础盲目上马建设,必然是低水平的专业建设。二是,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由只关注知识和技术的够用转向不仅关注够用还要讲体系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知识的体系化,学位颁发之所以要以学科为依据,其目的就在于确保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体系化。所以,职业学科的建设,必然内在地要求各高职院校重视学生对其相关职业学科包括技术技能知识在内的体系化知识的掌握。学生一旦掌握相关职业学科体系化的知识,其知识迁移的能力自然会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短板也会得到相应弥补。
第二,在科学研究方面,将会促进各高职院校发生实质性的转变。一是,更加重视科学研究。过去,由于只建专业,科学研究对于专业的价值是间接的,只是从促进专业建设的角度得以体现。实质上,科学研究是学科的四大要素之一,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建学科,就必然要抓科学研究。所以,学科时代到来,各高职院校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必定会加强。二是,进一步厘清科学研究的定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科学研究的定位和实践都比较模糊,更多地定位在应用研究。其实,这是不准确的。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如果定位在应用研究,那么,其与应用型高校的应用研究有何区别?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到底怎么定位?按照职业学科建设的要求,就应该将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定位在职业研究上。因为职业学科就是关于职业研究的学科。职业研究包括职业科学研究和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两方面。高职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社会及其行业、企业的问题,而是为了解决职业问题,即解决与职业有关的社会及其行业、企业的问题。而职业教育是因职业而产生的教育,其生成的逻辑起点是职业而非社会。所以,高职院校将科学研究定位在职业研究,才是应然之举。
第三,在社会服务方面,将会促进各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社会服务依赖于其教师团队对技术技能知识及其相关科技前沿知识的掌握。学科是教师学术成长的家园,而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帮助教师团队对科技前沿知识的掌握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可以预见,随着学科时代的到来,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能力尤其是科技服务的水平将会大幅度增强。
此外,在学校治理方面,不仅要考虑专业的组织建设,还要考虑学科的组织架构;在文化建设方面,不仅要重视专业文化的发展,还要重视学科文化的培育;在评估、评价体系的“指挥棒”方面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总之,高职教育非学科时代的终结孕育着新的大发展的机遇,但在“破”和“立”两个方面都会带来极大的挑战,所以,仍任重而道远。
(作者:侯长林,系铜仁学院校长;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职业学科基本理论及其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BJA220245]的成果之一)